新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Ⅱ(必修)为例
(李晓军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 地理教育2007年 05期 )
一、引言
目前使用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生动有效的素材。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使用好这些案例,让其发挥应有作用,就能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如何搞好案例教学,成为用好新教材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案例使用方法
搞好案例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使用好案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只有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才能利用案例达到教学目标,避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出现。以人教版地理Ⅱ为例,具体分析各种案例的特点,探索如何才能高效地利用案例,实现教学目标与要求。
1、复制与替代
教材中有些案例是经典的、具有代表性,其知识难度也较低。学生只要认真阅读,结合课本文字描述往往能较轻松地理解案例的涵义对于这类案例,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复制。如对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分析,从教材提供的西欧气候图、地形图及日常食品图等,可分析出气候、地形及市场等因素对西欧乳畜业的影响。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硅谷”,只要仔细阅读案例中的相关文字和图例,就不难分析出硅谷成为世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的区位因素。对这些案例的使用可就地取材,从而减少搜集、整理、核实资料的麻烦,节约更多时间研究案例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设计。
对于一些较为生僻的案例,其内容本身可能十分繁杂,不够具体,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案例无形中加大学生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如直接利用,实际操作中可能费时过多而收效甚微。如“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一案例,编写者的目的是想通过此案例说明交通这一因素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但案例内容复杂,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如果用身边的实际例子代替,效果会更好,如学生所在的城镇。教师可以事先搜集身边城市地图的变迁及相关文字资料,也可布置学生自己搜集这些资料。这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并增强学习兴趣。要注意替代的案例和原案例应有相通之处,如牛头不对马嘴,不仅削弱原案例的效果,还可能对学生起误导作用。
2、分解与组合
有些案例篇幅较大,内容宠杂,但认真分析后会发现其中某一要素占有主导地位,它是分析、理解案例的关键,只要抓住这个要点,与其相关的知识或原因就会迎刃而解。如“美国的人口迁移”这一案例,它是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美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只要稍作分解,将它分解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个方面,不难得出导致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类似的还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如果抓住了资源、技术这两个要点,以此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就能较好地把握鲁尔工业区的变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案例对说明某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有十分好的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过程中把相关的案例进行整理,并加以组合。如农业的地域类型一节,教材用了许多很好的案例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特点,但没有用一个案例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方式结合到一起来分析。这样往往会造成问题的割裂。如对于澳大利亚,教材中主要对混合农业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和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中,多次提及澳大利亚。如能将这几种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呈现在澳大利亚这一案例中,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更好而准确地理解各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