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案例编写对比
 
案例

新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Ⅱ(必修)为例

(李晓军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 地理教育2007年 05期 )

一、引言

目前使用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生动有效的素材。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使用好这些案例,让其发挥应有作用,就能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如何搞好案例教学,成为用好新教材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案例使用方法

搞好案例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使用好案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只有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才能利用案例达到教学目标,避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出现。以人教版地理Ⅱ为例,具体分析各种案例的特点,探索如何才能高效地利用案例,实现教学目标与要求。

1、复制与替代

教材中有些案例是经典的、具有代表性,其知识难度也较低。学生只要认真阅读,结合课本文字描述往往能较轻松地理解案例的涵义对于这类案例,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复制。如对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分析,从教材提供的西欧气候图、地形图及日常食品图等,可分析出气候、地形及市场等因素对西欧乳畜业的影响。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硅谷”,只要仔细阅读案例中的相关文字和图例,就不难分析出硅谷成为世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的区位因素。对这些案例的使用可就地取材,从而减少搜集、整理、核实资料的麻烦,节约更多时间研究案例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设计。

对于一些较为生僻的案例,其内容本身可能十分繁杂,不够具体,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案例无形中加大学生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如直接利用,实际操作中可能费时过多而收效甚微。如“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一案例,编写者的目的是想通过此案例说明交通这一因素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但案例内容复杂,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如果用身边的实际例子代替,效果会更好,如学生所在的城镇。教师可以事先搜集身边城市地图的变迁及相关文字资料,也可布置学生自己搜集这些资料。这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并增强学习兴趣。要注意替代的案例和原案例应有相通之处,如牛头不对马嘴,不仅削弱原案例的效果,还可能对学生起误导作用。

2、分解与组合

有些案例篇幅较大,内容宠杂,但认真分析后会发现其中某一要素占有主导地位,它是分析、理解案例的关键,只要抓住这个要点,与其相关的知识或原因就会迎刃而解。如“美国的人口迁移”这一案例,它是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美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只要稍作分解,将它分解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个方面,不难得出导致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类似的还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如果抓住了资源、技术这两个要点,以此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就能较好地把握鲁尔工业区的变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案例对说明某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有十分好的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过程中把相关的案例进行整理,并加以组合。如农业的地域类型一节,教材用了许多很好的案例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特点,但没有用一个案例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方式结合到一起来分析。这样往往会造成问题的割裂。如对于澳大利亚,教材中主要对混合农业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和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中,多次提及澳大利亚。如能将这几种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呈现在澳大利亚这一案例中,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更好而准确地理解各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案例

3、对比与转化

教材中使用的案例有些是成对出现,如“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从两者比较中得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析地理规律形成的不同原因。通过这样的对比,求同存异,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除教材中的对比案例外,还有可以使用对比的案例有“: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可与“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对比;“鲁尔工业区”可与“辽中南工业基地”对比“;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可与“温州乡镇企业”对比等。对于教材中有些内容表述不够清晰的案例,可考虑转化使用。通过一定的转化,化虚为实,使学生思路清晰,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如“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一案例,内容叙述冗长,时间错综复杂,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规律。如能将文字转化为人口增长模式曲线图,就能很具体地看出每个阶段人口再生产的特点,然后根据文字材料找出其原因。

4、浓缩与延伸

浓缩是为了使问题更具体化,使案例更具有典型性。有时案例的内容太全面反而会冲淡主题,模糊思路。如前面提到的“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一案例,较全面地叙述了北京商业中心的变革,其叙述时间跨度大,从元朝到现在;空间变化大,几乎涉及到整个北京城。对于非北京市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么大的空间位置变化是不容易的。对这一案例的处理,除前面讲到的用身边熟悉的实例替代之外,还可以将其浓缩。如可将王府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成为北京最大商业区之一与交通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要达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之目的,除采用案例组合之外,还可考虑使用延伸的方法。延伸是加深对案例内容实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尤其适用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如“美国的人口迁移”这一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可将世界人口迁移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引入,通过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的理解,能更好地分析美国人口国际迁移规律。同理,如能将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律延伸,自然能够得出目前大多数国家国内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如俄罗斯、日本、中国等。

三、结束语

案例不是一般的举例,它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案例教学要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使用好案例,即对案例进行选编。从知识层面上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从能力层面上讲,教师应有收集、整理、归类、筛选、设计案例的能力。严格地说,目前新教材中有的案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如“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合肥市的环城公园”等。这就更需要教师做好案例的选编工作,如全盘照搬,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教师不仅自身要提高使用案例的能力,还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案例的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案例,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