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上海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表述系统比较
 
案例

上海市一二期教材关于“地球运动——自转”的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一、 上海市一期教材关于该内容的表述

案例

二、 上海市二期教材关于该内容的表述

案例

三、两期教材课文系统的对比

一期教材在该方面的内容设计上清晰简洁,从对地球自转的“轻描淡写”的介绍后,直接接转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上来,而且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总结,例如,1.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地方时。3.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4.对地球的形状产生影响。这样的内容组织非常迎合应试教育,由于教材把知识总结得较为系统,所以学生在知识的灌输中来死记相关内容,此外,一期教材对一些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原理解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就必须将原理加进去,这样的教材内容编排,在现在看来,它的优点就在于非常适合学生的考试,但是,对学生的自学和课后知识的巩固上是非常欠缺的。

相比之下,二期教材基本打破了知识的体系结构,不但呈现现象还讲述相关的原理,例如,太阳日为什么会比恒星日长;地球上时区是如何划分的,等等,这样的内容组织非常适合高中学生的自学和课后的复习,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不但描述现象还说明其中的原因道理,这要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好的多,这也体现出二期课改里念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四、 两期教材图像系统的对比

一期教材中并没有呈现图片,相比之下,二期教材却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可见二期教材对图像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上也会发现,这些图片的运用对学生知识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教材27页的两幅图——地球自转的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的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很直观地说明了地球自转因从不同角度看而不同的情况。 二期教材29页上面漫画的运用,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地区时差的问题;世界理论时区图的运用,也将时区和区时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读图,可以了解时区的划分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处的不同时区等知识,;30页的地球自转使水平物体发生偏转一图,内容容量较小,但是却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南北半球及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情况,31页的长江三角洲卫星遥感影像图更将知识和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会体会到地理知识会离现实生活如此之近,也体现了新课改关于地理知识贴近生活的理念。

案例

五、 两期教材活动系统的对比

一期教材关于该内容的活动是和地球公转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例如,简述(1)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主要特点。(2)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一期教材中活动的答案很简单,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不用经过太多的思考就会得出答案,因为教材内容中就几乎将答案进行了浓缩和总结,可见,一期教材中活动还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思维活动阶段,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低,没有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相比之下,二期教材在活动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涉及到思维活动,例如,每幅图片旁边几乎都会有思考题,“据图说明为什么太阳日在时间长度上会比恒星日长3分56秒?”“为什么低纬度地区的人们不觉得地球转到快?高纬度地区的人们不觉得地球转得慢呢?”等等,而且,还有动手的实践活动——思考与实践,利用动手实践来模拟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这样的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比单纯的讲授原理要好的多。

设立“思考与实践”的目的在于供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题不是为了复习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其思考、创新的习惯。不要求一定要有确切的答案,并且这个答案不是要求学生在书中找相应的知识点,而是在学生的实践中找或者通过想象来解决。实践题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论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也可以发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去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