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例 |
|
案例分析:
一期教材更关注台风知识点的宏观陈述,虽然有关台风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很小,但却显示出了十足的学术的气氛,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上海的教材,缺乏上海教材的特色。台风这一现象是上海市中学生比较熟知的,但教材中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原有知识经验的扩展内容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上海特有的教学资源,在知识的陈述方式上也偏于科学化,不容易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地理教师要想很好地使用教材来讲述台风这一知识点,需进行较多的扩充,为拉近台风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还需要搜集许多相关的事实资料。一期的教材也无意中传达给教师一个错误信号,那就是重知识点灌输,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地理教师如果不对教材进行外延性的扩展很容易在课堂上灌输该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挖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教材二:

|
 |
案例 |
|

案例分析:
台风、寒潮和梅雨是上海地区影响最大也是最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案例式专题的教学,能教会学生看报纸和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解防御气候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常出现的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图等,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期教材用五页的篇幅来叙述有关台风的内容,并且在“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中台风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超过了对寒潮和梅雨的介绍,可见对台风这一与上海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的重视程度,教材在对台风内容的叙述上非常充实,图文并茂,先是用“专栏 台风‘麦莎’袭击我国沿海地区”——台风基本知识的介绍——“专栏 热带风暴、台风和飓风”——台风发生的位置及移动路径介绍——“专栏 台风预警信号”——思考与实践。内容紧凑、充实, 在呈现传统彩色台风知识图片的基础上,加入了台风移动的卫星云图,显示的效果更真实,可以认识台风的基本性质,如大小、旋转方向、移动速度等,据此对台风的移动路线、方向和速度、强度等做出预测、预报。此外,并融入了台风的预防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建立起自觉根据台风预警信号采取相应防范举措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加贴合上海学生的生活。
二期教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内容的陈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且图文并茂,彩图更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便于教师更理性地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的教学。更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